(摘要)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

2012-03-11 18:11

 

《良心生活------有所為有所不為

 

 

 (摘要)

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

 

陳柏達 居士

 

 

 

 

 

不信因果有多可怕?

 

現在有許多知識份子激烈地反對「因果報應」和「因果法則」,他們從沒有仔細地想一想這種見解給社會留下了多大的禍害。

 

我們打開報紙瞧瞧,幾乎每天都有殺人、搶劫、邪淫或欺騙的事情發生,幹這種事的人都是不相信「因果報應」和「因果法則」,所以他們才敢鋌而走險,以身試法。

 

一個深信因果的人,絕對不會做出這種兇惡的事情。因為他恐怕別人的指責和評論,也畏懼將來的報應和自食惡果。可是不信因果的人就沒有這份敬畏和慚愧心,他既然不相信後世和因果,所以做起壞事必然肆無忌憚。他只顧目前的利益,而不考慮將來。甚至為了獲取現在的利益,不擇手段,再兇狠的方法他都敢冒險嘗試。假如社會上人人這麼做,天下豈不是要大亂嗎?所以這種心狠手辣的厚黑思想實在不能提倡。

 

只要不信因果的人越多,這社會上的問題就越複雜。不信因果的程度越強烈,社會上的問題也就越嚴重。看某一個地方的民俗好壞,只要看該區域的民眾是否深信因果就差不多了。

 

深信因果的人不會貪圖占別人的便宜,因為他知道將來會因為眼前所占的便宜,重重地付出更可怕的代價。所以從長期的觀點來看,占別人的便宜其實就是自己吃大虧。假如這個社會大家都不占別人的便宜,那麼天下豈不是就太平了。

 

再者,深信因果的人通常願意自己吃眼前虧,而把好處讓給別人。因為他知道學習吃虧對自己的將來大有益處,學吃虧不但可以使別人歡喜,更可以藉此機會砥礪自己的堅忍和仁慈的品德。從長期的觀點來看,吃虧就是佔便宜。眼前所吃的虧將來必定能得到更大的報償。這思想對於促進社會的安和樂利是不可或缺的。

 

所以,《涅槃經》上說:「真正明白善因產生善果,惡因產生惡果的人,就不會再做壞事情了。」(註一)

 

為什麼必須相信三世因果?

 

佛教不但講「因果」,而且還特別強調「三世因果」—你前生種什麼因,這一生就會得什麼果。今生種了什麼因,來生也會受什麼果。就好像《因果經》上所說的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

 

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過去世和將來世,就否定三世因果的存在,就如同我們總不能因沒見過自己的高祖父和曾祖父,就不承認他們存在的可能性吧!

 

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,我們可以運用推理或類推的方式去瞭解。試看普天之下那一樣東西不是由於過去的延續?俗語說:「前人種樹,今人遮蔭。」假如沒有過去種的樹,現在那有蔭可以乘涼呢?桌子的前身是木材,木材的前身是樹幹,........那一樣東西沒有過去呢?

 

再說,三世因果並不一定就是前世和來世,也可能是去年、明天。更可能是前一分鐘,現在這一分鐘,以後那一分鐘或者前一剎那,後一剎那。

 

現在的科學認為:宇宙中每一件現象有它的原因的。心理學也強調: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。這種論點和三世因果的說法卻不謀而合。只有三世的理論才是圓滿的,它不但可以解釋宇宙間的種種現象,而且可以使一個人不致埋怨命運而怨天尤人,甚至還可以鼓勵人們努力奮發向上,積極造福社會。

 

真有命運這一回事!

 

諸君可曾仔細的想一想:在這世界上,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的家庭,而有的人卻出生貧賤?有的嬰兒生下來就很可愛,而有些嬰兒卻長得很醜呢?為什麼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,而有的人卻瘦弱多病?.......這是為什麼呢?

 

俗語說:「龍生龍,鳳生鳳。」假如遺傳就可以解釋這些問題,為什麼有些平庸的父母卻生了聰明可愛的寶寶,而有些知識份子卻反而生了白癡兒女呢?

 

假如營養就可以解決健康的問題,為什麼仍有許多富人家骨瘦如柴,一生多病?難道他們沒吃過營養品?

 

假如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,那為什麼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輩子,卻仍然貧無立錐之地,而且還向人家租房子?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貴家庭的孩子,卻生來就養尊處優,終生財物享用不盡.........。

 

如果我們深入地探討上面幾個問題,我們不難發現:有一種神秘而不可思議的因素存在。例如:為什麼不能自由地選擇誕生地點、家庭和父母兄弟呢?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,一般人稱之為「命運」。佛家稱之為「過去的業力」—意即我們過去世在身體、語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。

 

孔子曾經說: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。」這個「命」字其實指的就是「因果」或「業力」。因為不知道三世因果,就無法瞭解命運的由來,就不能改變或創造命運。不瞭解命運的由來就會怨天尤人,不能隨遇而安、視富貴如浮雲。不能改造命運,那再多的學問和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?

 

改變命運的經典根據

 

(一)詩經:「永遠要說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話,我們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氣。」(註三)

 

(二)書經:

 

(1)「命運有時很難捉摸,因為不是呆板、固定的。」(註四)

 

(2)「遺傳或先天上的缺陷仍可克服或避免。要是後天自己造的惡業,就很難逃避果報了。」(註五)

 

(3)「您做善就吉祥如意,您做惡就會遇到倒楣。」(註六)

 

(三)易經:

 

(1)「行善積德的家庭,子孫必定昌隆。常行惡的家庭,子孫必有奇禍。」(註七)

 

(2)「吉和凶是會增多或減少的。」(註八)

 

(3)「君子以趨吉避凶。」(假如命運不可改變,吉怎麼能趨,凶怎麼能避呢?)

 

行善和內心清淨才有自由

 

自由一定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。好比農夫有自由決定現在要不要下田工作。可是無論他有沒有去耕作,都會受到因果法則的影響。如果他去耕作,他受到「種豆得豆、種瓜得瓜」這因果法則的影響。假如他沒去耕作,他又受到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這因果法則的支配。有因果法則,我們才有自由;沒有因果法則,自由對我們就沒什麼意義。譬如,萬一「種豆不得豆」、「耕耘不會有收穫」那農夫下田和播種的自由又有什麼好處呢?

 

所以講自由一定不可以離開因果律。種自由的因,就會得自由的果。繫囚動物或剝奪他人自由的人來生就不自在。因此,我們這一生的自由受我們過去世所造善惡業的影響,前世種善因,今生自由快樂。前世為惡越多,今生越不自由越不快樂。因此《正法念處經》第二十卷上說:「為善能得解脫,造惡則被束縛。」

 

明白這一個觀念以後,你就知道我們凡夫的自由是有限和相對的。只有「凡有所為皆不逾矩」的聖人有絕對和無限的自由。換句話說:「行善不著善相,不造惡因不起妄念」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。這種絕對的自由境界在佛經上稱之為「涅槃」或「解脫」。

 

佛陀很慈悲,他訂下了許多戒律來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自由,所以我們越遵守他的戒律,我們也就越自由。

 

戒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。因為不遵守戒律就沒有自由可言。譬如殺人、搶劫的人到處受追捕,那算什麼自由呢?所以《妙法聖念處經》的第一卷說:「做惡的人,如蠶作繭自縛。」諸君一定要記住:行善才能得自由,行惡的人其自由宛如空中樓閣,一點也不實在。

 

戒律就是告訴我們要愛護和恭敬所有的眾生,而不去干擾眾生或使眾生起煩惱,有許多外行人不瞭解戒律的精神,以為那是「吃人的禮教」,真是大錯特錯!我受過菩薩戒,受了菩薩戒,使我的煩惱顯著地減少,因為以前都以自己為主,現在要處處關懷他人。從受戒迄今,每天我都法喜充滿,叫我怎能不感激懷念這些戒律呢?

 

人有多自由?

 

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他自己所造成的。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。因為「心」是命運的主人。問題是:由於過去世我們都曾造了許許多多惡業,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以來,就受了若干的限制,因此在這一生我們的自由都是相對有限的,而不是絕對或無限的。甚至我們的一舉一動和心中的念頭,也深受經驗和業力的影響。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大腦一直動個不停,這是為什麼呢?你可曾仔細地探討這原因?

 

過去我們妨礙別人的念頭、語言和行為越多,我們今世就越不自由。這乃是一定的道理。奉勸諸君千萬不要繫縛小寵物,因你剝奪別人和其他動物的自由,你來生自由也會大受限制。

 

假如你要將來身心自由自在,您現在就得經常給別人方便、救人危急,這就是你想怎麼收穫,就得那麼栽呀!

 

誰是命運的主宰?

 

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。其實應該說:心才是命運真正的主宰。

 

儒家、道家和佛教都有經典記載:天神在考察人間善惡的事實。(註十)《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》更有明文透露天帝和天神考察人間善惡的日期。這日期就是「六齋日」(每月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廿三、廿九、三十)、「十齋日」(初一、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十八、廿三、廿四、廿八、廿九、三十)。

 

諸君可別小看這十天喔!這十天行善得福較平日多很多,當然在這十天做惡得禍也比平日多。為什麼呢?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告訴你:比方教育廳長要去視察某一所中學,你看那日期對學校重不重要呢?當然很重要。那天要是表現好一點,豈不是事半功倍?天帝和天神考察人間的日期當然對一般人特別重要,除非你每天都能確實不起妄念、時時行善,否則你還得在這十天多下點功夫、多積點陰德。當然平時的善行也是不能免的。所以《孛經抄》上說:「至誠行善的人常有鬼神相助!」

 

我們要注意的是:鬼神雖然有神通能夠知道人的壽命、罪福,但不能生人、殺人,不能使人富貴或貧賤、夭折或長壽,因為今生的貧富、貴賤、夭壽都是眾生自己過去世的善惡業所造成的。(詳見《譬喻經》)所以《書經》上說:「並非上蒼使某一個人短命,短命是他自己的惡業造成的。」(註十一)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說:「行善的人自然得福報。這福報並不是鬼神給他的。」

 

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遇到苦難不懺悔業障,不種善因,反而去求神問蔔,這樣不是本末倒置嗎?所以儒家說:「造了罪業,向神祈禱,神也幫不上忙。」

 

奉勸諸君拜拜要用素食,不要殺雞殺鴨,以免前苦未澈底解除,又再造了殺生的惡業,來世短命多病,花錢又得禍,實在不划算啊!

 

雖然殺雞殺鴨去拜鬼神求福,偶而也會有點小靈驗。但是就怕將來你不拜時,邪鬼邪神會找你麻煩。有些邪鬼邪神甚至會故意常擾亂你,以希望你繼續用肉拜他。

 

你想一想:天道是大公無私的,萬一因為你拜酒肉就能得福,不拜的人就被降禍,那還叫做大公無私嗎?所以《太上感應篇》說:「福禍無門,惟人自召」。《梅陀越王經》上說:「造福造罪的報應如影隨身,做善必然得福,行惡一定遭殃。」

 

相信天帝的存在和有神在考察人間善惡,對於社會的安定幫助很大。真正堅信有神的人,必然不會做出虧心事來。報紙上所記載的壞事情,幾乎多是不信有神的人幹的,要是他堅信有神,他怎麼敢這麼做。

 

改變命運的實例

 

如果方法正確加上精誠努力,命運是可以改變的。很不幸的是,一般人大半都無法突破命運的難關和限制,這是由於智慧和陰德積得太少的緣故!

 

下面我們舉個實例來證明改變命運是可能的:

 

甲、袁坤儀

 

袁先生是明朝人,他的原名姓黃,字坤儀,號了凡,是江南吳江人。早年本來學醫,後來遇到一位老人家,告訴他有作官的命,並勸他讀書考取功名。這位孔先生是邵康節的門人,對於命學理數非常精通。孔先生算了袁坤儀的命說:「縣裏的考試你會考第十四名。府裏的考試,你會考第七十一名。省裏的考試你會考第九名。」

 

到了次年,縣省和府裏的考試都錄取了,而錄取的名次也確實符合了孔先生的預言。於是他就再請孔老先生替他占卜終身的吉凶禍福。

 

於是孔先生又算定他:某年幾次試又是考第幾名,升了某官前領用了九十一石五鬥的米,某年做了縣長,當了三年半的縣長就辭職返鄉,五十三歲,八月十四日醜時,壽終正寢而且沒有孩子。

 

後來孔先生所算的事一一都靈驗了。袁坤儀就相信「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」、「萬般皆有命,半點不由人」,對一切事物看得很淡!

 

有一天,他到棲霞山去遊玩,拜訪了雲穀禪師。雲穀禪師告訴他「命由我作,福由心生」的道理,並且積善可以得福的方法。回來之後,他就努力照雲穀禪師的話去做,並且發願要實行善事三千功。第二年他到北京去參加禮部的考試,孔老先生算他考第三名,結果卻考了第一名。孔老先生的預言開始不準了。他喜出望外,更加努力行善,又發願求子,再許下諾言要行三千功的善事。

 

明朝隆慶四年他考上進士,做了寶縣長,並且把自己省吃儉用下來的錢都花在施捨物品救濟窮人、助人急難、買物放生、打齋供僧等利益大眾的事情上。

 

孔先生本來算他沒有子女而且只能活五十三歲,沒想到他後來竟然活到七十四歲,而且生了一個貴子——他兒子後來也考上了進士。(詳見了凡四訓)

 

乙、孫思邈

 

孫思邈先生是隋唐時京兆華原人,早年聰穎異人,七歲便能口誦千言,當時人們稱他為「聖童」。

 

可是他小時候,身體虛弱,染有痼疾。他曾經因為治病,把財產都花光了。他隱居太白山志學仙道,精研醫術,學成之後行醫濟世,活人無數。

 

隋文帝和唐太宗曾兩度授以高官,都被孫思邈婉轉謝絕。他只把心放在濟世救人上。他的醫德和醫術都非常好。他看病,不問貴賤貧富、長幼妍媸、怨親善友、華夷愚智,對於所有病人都同等關懷,好像對自己的至親一樣。他看見別人的痛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般,甚至能不惜生命、不辭勞苦、不避險難去治病。他只一心要治好病人,解除病人的痛苦,所以他行醫不分晝夜寒暑、飢渴疲勞,也從不考慮自己的吉凶。

 

後來他活到一百多歲,而且神釆煥發,身體很康健。他成為唐朝最偉大的醫生,還寫了「備急千金要方」、「千金翼方」、「福祿論」、「攝生真錄」、「枕中素書」、「銀海精微」這些名著。

 

傳說他後來成仙,目前國內所供奉的「保生大帝—孫真人」就是孫思邈。

 

改變命運的原理

 

* 吉凶禍福的根源—心念

 

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?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,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(種子)。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「心地」或「心田」,真是太有道理了。

 

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,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。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。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,將來(可能在今生或來生)遇到適當的因緣,就會開花結果。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;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,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。所以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「一切福田,都離開不了心地。」(註十二)《忠心經》上也說:「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。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。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;有了善念,就會遭受樂報。」(註十三)

 

舉個簡單的譬喻,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種好花的種子,動了惡念好比在心地上種毒樹,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好比在心地種雜草。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,所以今生有苦樂、凶吉、禍福的現象。

 

總而言之,善念會產生仁慈的行為,由施捨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影響力,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產生吉祥和福氣。惡念產生破壞性的行為,由破壞而使人產生憎恨的影響力,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。無善無惡的念頭會產生雜七雜八的行為,由這雜七雜八的行為產生沒憂沒喜的影響力,造成不苦不樂的感受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,都是由心念造成的。」(註十四)

 

* 心地的清淨與污染

 

佛經上把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分為「清淨的造作」(淨業)與「污染的造作」(染業)兩種。「善念」、「惡念」和「無善無惡的念頭」通通是屬於「污染的造作」。「心不動念」、「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」(離念靈知)、「行善而不執著善相」才是「清淨的造作」。換句話說,清淨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。

 

這個觀念也許諸君不易明白,讓我舉個簡單的譬喻吧;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污泥就是惡業,清水就是善業,蓮花不但不染污泥,也不染清水。這才是真正的清淨。所以真正的清淨超越染淨的對待。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惡的對待。這超越對待的善,我們姑且叫它「清淨」。

 

為什麼要超越善惡呢?因為造惡得苦固然不好,造善執著我在行善也有許多煩惱,譬如心中受了「我啦」、「善啦」、「多少功德啦」這些名相的干擾。再者,行善雖然將來有福報,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,一個人難免被福報「樂」昏了頭,以致於物質享受太過份,起了驕傲心,忘記再繼續種善因,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......等。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。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貴的人形容為「三世怨」。其意義就是:今生行善求富貴,來生有錢沒智慧,有錢沒智慧就會造惡業,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窮苦了。這樣打轉總不是辦法吧!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,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。行善不執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,才有眼光。

 

總括一句話:「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。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淨業,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。」

 

* 心念→行為→習慣→性格→命運

 

就某方面來說,人實在很像電腦,譬如,電腦能貯存一切「資料」,人心能貯藏一切「善惡種子」。電腦依靠「方程式」來工作。我們則依照「習慣」來產生行為模式。明白這個道理以後,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語言和行為一定要特別的謹慎。譬如,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,因為一旦看了不好的書,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。看電視也要特別的謹慎,因為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,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。

 

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,嚴防惡念(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)的產生。因為念頭重複出現幾次以後就會造成行為,行為重複出現幾次以後就會產生習慣,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,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。所以經上說:「心地不清淨、不明了」(惑)就會「造作有善惡力的行為」(業)。善惡的行為發出影響力就會產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(果)。所以《業報差別經》上說:「一切眾生都被業力牽引著走,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,因為這種緣故,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。」(註十八)《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》的第二卷也說:「大家千萬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,以為做一點壞事不會受罪報。再小的罪,死後不但都有報應,而且絲毫不能倖免,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。」(註十九)

 

* 普通人怕受苦果,聰明人怕種苦因——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

 

一般人遇到倒楣的事情,就想逃避它。可是聰明的人卻研究這事情發生的原因,從這原因上根本解決。害怕受苦和逃避倒楣的事情是人之常情,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並不能解決問題,因為一切苦果都是由過去惡業來的。惡業不除,苦果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,逃也逃不了。所以《光明童子因緣經》第四卷上說:「善惡業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,仍然不會消失,遇到適當的時機和因緣,一定會結果的。」(註二十)《大乘造像功德經》的第二卷也說:「善惡業的報應可能在今生,也可能在下一生,要不然可能就在下兩生以後才報應。」(註二十一)

 

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債,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,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。你雖然可能逃得了一時,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。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,以後不再欠債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: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!」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想開了,當我們遭到倒楣的事情,我們便會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,而不再怨天尤人。而且遇到了苦果;我們會很「快樂地」接受它。因為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,痛苦才會消失了。你想一想: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鬆愉快嗎?

 

* 凶吉禍福的原因

 

佛經上有一首偈描述人們今生十種現象的由來,這首偈叫做「十來偈」:

 

1、端正者忍辱中來。

 

2、貧窮者慳貪中來。

 

3、高位者恭敬中來。

 

4、下賤者驕慢中來。

 

5、瘖啞者誹謗中來。

 

6、盲聾者不信中來。

 

7、長壽者慈悲中來。

 

8、短命者殺生中來。

 

9、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。

 

10、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。(詳見《罪福報應經》)

 

△儒家的「五德」(仁義禮智信)有些類似佛家的「五戒」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),所以不行仁義禮智信,就是破戒。

 

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

 

要改造命運就必須決心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不造惡業,就不會有苦果或凶事。善要積得廣,才能產生受用。否則一邊行善,一邊造惡,那豈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掃把,一手在灑土,地永遠也掃不乾淨。

 

然而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並不是簡單的事情,它是個「三歲的小孩都知道,八十歲老翁做不到」的問題。所以春秋時代,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蘧伯玉,二十歲就開始下反省的工夫,每天都有缺點可以改進,到了五十歲時還發現四十九歲的缺點和過失。

 

可是有些人每天都認為沒什麼過失可以改,這實在是因為他不瞭解什麼叫做過失的緣故。所以要改造命運,必須先明辨善惡。

 

改造命運的方法

 

一、明辨善惡

 

一切凶苦都是由惡業來的。因此要避免倒楣的事情發生就必須不造惡業。要不造惡業則必須明辨善惡。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惡草,先得知道惡草長成什麼樣子。要在心地播種良善的好花,也需先瞭解好花的形態和灌溉的方法。要判斷善惡最好以聖賢的經典為主。例如:《自知錄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、《業報差別經》、《在家律要廣集》等都是值得精讀的好書。

 

二、察覺心念

 

我們應時時反省,檢點一天當中起了多少善念、多少惡念、多少無善無惡的雜念。好比農夫要使田地上的作物成長得順利,就必須常檢查田地中是否有雜草出生或野兔來偷食。所以古今中外的聖賢都教人檢察自己的心念、行為和語言。例如:曾子每天反省三次,宋朝太子的老師趙閱道每天的所作所為,到了晚上,一定燒香稟告天帝,凡是不敢稟告蒼天的事情,絕不敢做出來。

 

時常察覺心念,才能進而止惡行善。這就是陳希夷先生在《心相篇》所說的:「知其善而守之,錦上添花。知其惡而不為,禍轉為福。」

 

三、懺悔業障

 

懺悔是捨棄惡業必經的過程。要除去惡業,必須先澈底明白惡業的害處,然後心中才會對壞事情深惡痛絕。這麼一來,要改過就容易多了。

 

懺悔等於是把心地中的雜草和毒樹的根部挖起來曬太陽。心地中的雜草和毒樹被連根拔起後,當然會枯萎而死。懺悔一定要向別人公開懺悔才有效果。自己一個人私底下躲在暗室裏懺悔,效果可就差多了。因為罪惡這種東西很像樹根一樣,你越隱藏罪惡,越不敢把自己所犯的過錯告訴別人,那罪惡的根就越往下紮,而且越紮越緊。一旦你勇於向大眾承認錯誤,那罪惡的行為就會立刻停止紮根或蔓延。所以佛經強調「發露懺悔」的妙用。

 

再者,當你把所犯的錯誤告訴別人以後,別人可能責駡或教導你改過的方法。讓越多的人責駡我們,我們的惡業將來所受的苦報就越輕微。越隱藏罪惡,那罪惡將來所產生的果報也就越嚴重可怕。我們寧願惡業早日報消減輕,而不願將來連本帶利加倍地報償。所以經上再三叮嚀我們要時常懺悔,才能減輕罪業:

 

「若人造重罪,作已深自責,懺悔更不造,能拔根本業。」——《業報差別經》

 

四、勇於改過

 

有過最好馬上改,千萬不要拖延。萬一不能立即改過來,就必須訂立一個期限來改。但一定要從今天就開始改,不要等黃道吉日了。因為改過是刻不容緩的,越快越好,以免時間拉長了,「夜長夢多」!

 

改過好比在心地上拔除雜草和砍伐毒樹。只要我們一息尚存,縱使我們過去犯下了滔天大罪,我們仍有改過自新的機會。

 

改過可以從事上改,也可以從理上或心上改。如我們砍伐樹木時可以從枝葉上開始砍,也可以從樹幹或根部開始砍。從事相上改過,好比枝枝葉葉地修剪,今天改這個缺點,明天改那個缺點,後天又將改某一個缺點......這樣子改過,當然很緩慢又很費時。因為這種改過的方法,只在行動上勉強壓制,沒有把病根切除,所以不是根本的辦法。

 

改過最好先明白道理。譬如說要改掉殺生的壞習慣,先想一想:殺生有那些壞處?我為什麼一定要殺生呢?不殺生對我有什麼好處呢?動物有多可愛?......,把這些問題想通了,自然而然就不會殺生了。

 

所謂從心上改過,當然是最直接了當的。因為一切過失都是從心上產生的。只要一心向善,無有私慾,那就不會有過失了。也不必逐樣檢討好名、好利、好色、好財、好怒等千百種過失,只要內心清淨,自然一塵不染,萬過不生。這叫做從根本上改過的方法。所以《宗鏡錄》第八十六卷上說:「假如一個修行人,時常喜歡坐禪,明白心中沒有妄念,而且不執著一切內外境界,這叫做大懺悔。」(註二十二)

 

《華嚴經》上也強調從心上澈底改過才是真正的懺悔: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罪性本空由心造,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。心滅罪亡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

 

五、發慈悲心,廣積陰德

 

前面四個方法都是針對改過的,第五個方法以後則才談及如何積善。善一定要積很多,才能發生大作用。而且所積的善最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陰德,才能夠扭轉命運。然而行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。慈就是給眾生快樂,悲就是拔除眾生痛苦。時常關懷眾生,處處為別人著想就是慈悲心。所以《華嚴經》的《淨行品》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應發願希望眾生永離一切煩惱、痛苦和負擔,早日成就無上智慧。

 

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上面也說:「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,行時時之方便,作種種之陰功,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。」

 

《修慈經》上記載慈悲心有十五種好處(果報):一、休息的時候內心安穩。二、醒的時候安心。三、天神保護。四、別人擁護。五、夜無惡夢。六、心常歡喜。七、水不能漂(不會被水淹死)。八、火不能燒(不會死於火災)。九、刀不能傷(不會死於刀槍)。十、毒不能害(不會死於毒藥)。十一、常出生在好的地方。十二、常感受快樂。十三、來世升梵天。十四、以後又到人間做王(領袖)。最後還會因為信佛而成就最高的智慧。

 

慈悲心的具體表現就是愛惜物命。沒有條件和限制的愛心所產生的福德才是無量無邊,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「無緣大慈」與「同體大悲」。

 

永遠不可以殺害或虐待動物。也不要使用農藥和殺蟲劑等害人害己的東西。

 

吃素不但可以培養慈悲心,而且還可以減少殺生所帶的惡業。假如你不能吃長素,最好在「六齋日」或「十齋日」吃素。或者吃「三淨肉」(動物被殺時你沒有聽到牠的叫聲,也沒有看見牠的死亡,同時不是別人專為你殺的)。你要改造自己短命夭折的厄運至少必須先做到不傷物命。

 

培養孩子的愛心,最好從幼小的時候就開始做起。所以說:“萬物夭亡總痛情,雖然蟲蟻也貪生,一般性命天生就,吩咐兒童莫看輕。培養深仁在幼時,方能享壽百年期,殺心好比慈心換,莫向春林折嫩枝。”

 

諸君假如想要進一步明白殺生和放生對命運的影響,請參閱「放生殺生現報錄」和「護生畫集」!

 

慈悲心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就是待人和藹,不發脾氣。憎恨心是可怕的,因為它可以使從前的善行和修養化為灰燼,而且給你帶來無數的煩惱和不安寧。所以說:「瞋火燒盡功德林」、「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。」

 

發脾氣是修養不好與短命的象徵,如果我們有這個壞毛病,一定要澈底改過!

 

甚至連犯罪的惡人、壞學生等我們都應寄以同情和憐愍心,千萬不可以憤恨心責駡惡人,或者在處罰壞學生時心生歡喜,對自己的懲罰技巧揚揚得意!

 

六、佈施財物,利益眾生

 

您相信嗎?只要花一點小錢,就可以實現您的愛心!所以古人說:「惠不在大,救人之急,可也。」助人的好處很多,比方說:使您得到好的人緣、心情愉快、晚上不會做惡夢、事業順利、出門平安、家庭幸福、轉愚成智、化險為夷、所求如意........。再者,當我們救助他人危難時,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貧困的痛苦、可憐、吃不飽、穿不暖、睡不好、受人歧視與冷漠等。有了這麼一個體認,您的慈悲心才會不斷增長,而且以後才不致於再重蹈他們的覆轍,因為您已經開始種善因了。雖然我們知道施捨可以獲得無窮的利益和安樂,但我們施捨絕不期望回報、不希求來世的富貴、也不夾雜任何名利和自私心,因為我們深深感覺到:自私和吝嗇是苦惱的根源。今生的貧窮都是吝嗇的結果,所以我們一定要以歡喜心和恭敬心來佈施,而且在施捨時,心中不存任何目的。

 

諸君!施捨不是吃虧而是佔便宜,在施捨中獲益最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。施捨可以卸下我們的煩惱,使身心清涼自在。這種喜悅絕不是局外人可以領略到的。您何不嘗試看看?

 

財物的可貴在於救人危急,愛的可貴在於持之有恆。佈施一定要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,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施捨起來才會輕鬆、愉快、自然而且沒有造作。然而,要養成佈施的習慣,必須先明白施捨的好處,以及「世間無常」、「金錢是身外物」的道理。

 

《大智度論》第十一卷曾經把施捨的功用講得非常詳細。例如:施捨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、吝嗇、嫉妒、諂媚、邪見、執著、悼悔、狂傲、貪愛、憎恨、無明、疑惑,而使身心安樂自在,精神專一,並且產生許許多多的善法和智慧。

 

經上告訴我們佈施應做到下列幾點:

 

(一)隨己所有,盡心施捨。不得貪惜、遲疑或後悔。

 

(二)應隨時隨地以平等心來施捨,永不厭倦或退怯。

 

(三)以至誠心、恭敬心和歡喜心佈施,而不可傲慢或輕視受施的人。

 

(四)佈施時,不可以貪求名利或果報。

 

施捨的功德很大。《佈施經》中曾經記載了卅七種佈施的好處。《業報差別經》也談到施捨十二種東西的好處。例如:施捨飲食可以得到下面十種利益:一、壽命增長。二、臉色紅潤可愛。三、有力氣。四、口才變好。五、心無畏懼。六、不生懈怠,眾人敬仰。七、廣得人緣,大家快樂。八、產生大福報。九、死後升天。十、很快斷除煩惱,成就無上智慧。

 

七、隨喜功德,善與人同

 

看見別人行善,我們一定要生歡喜心和恭敬心,千萬不可以生嫉妒心!生歡喜心就是造福,生嫉妒心就是造業。看見他人行善,我們一定要隨力隨分盡心去幫助,而且盡可能誠懇地稱讚別人良好的行為和長處。尤其沒有錢的窮人更應該下功夫好好學習這個辦法。因為窮人沒有很多錢可以佈施,所以他看見別人施捨時更應隨時起歡喜心,所謂「有錢的出錢,沒錢的出力」。縱使沒有力可出,只要出歡喜心也仍然可以產生很多福德。我們應常觀想(想像)自己在施捨財物,幫助別人。因為如果觀想得逼真,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和實際去幫助別人並沒有什麼兩樣。所以想像或夢中行善的人有福了。

 

行善不想得到功德,功德不但自然就會有,而且越大。當我們做了任何一件善事,我們都應該發願把功德讓給別人,廻向給一切眾生;把有為的福德,廻向無上的智慧,同時盼望大家早日體悟清淨的心性,行善而不執著我相和善相。

 

八、謙己下人,虛懷若谷

 

《易經》上說:上天總是對傲慢的人看不順眼,而對謙虛的人給予利益。鬼神專找驕傲者的麻煩,而保護謙虛的人。驕矜自滿的人大家都討厭他,謙虛的人卻大受人歡迎。(註二十三)惟有虛懷若谷,我們才能保住所修的福德,使我們的福德不致於溢出或走失。在歷史上,凡是一個人公開地誇耀自己的聰明才智,其結局一定是不幸的。例如雅典的名將狄摩修斯在國會報告他的戰績時,說了一句不謙虛的話:「這和命運之神無關!」從此以後,他便沒有一件事情做得順利的。(《培根論文集》「論命運」)

 

謙虛的人不但不吹噓自己的優點或成就,而且也不惡意地評論別人的過失。

 

謙虛的人不斷進步,因為他比較客觀,而且不會固守成見。所以能時常吸取別人良好的意見或經驗。

 

△念佛是改造命運最好的方法之一。筆者利用懺悔和念佛這兩種方法治好病痛的經驗,達數十次之多,這絕不是巧合,盼望諸君信受奉行!

 

結論

 

陰德要積得深廣,才能受用,才有力量轉變命運。不積陰德,我們就會隨著過去世所造的業力流轉,這就是被命運限制住了。廣積陰德最好,因為遺留書本給兒孫,兒孫未必能讀。留財富給子孫,常反而害了他們,使他們好吃懶做。

 

我們必須深深體會到:我們人生總難免一死。一旦大限到來,一切東西都無法保留住。縱使自己的身體,仍然會捨棄,何況那些身外之物呢?一個人死了以後什麼東西都不帶走,而只有帶走自己今生所做的善惡業,隨著這善惡業去投胎受生(參見《孛經抄》)。所以古人說:「一日無常到,方知夢裏人,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不要以為財富是你所擁有的。財物是「五家」所共有的。那五家呢?盜賊、水災(天災)、火災(人禍)、官府、敗家子。告訴你,如果你沒有廣積陰德,當心這五家隨時都可發生在你身上。你何不趁早利用這會朽壞的財物來做永恆的功德呢?財物太多別人看了會眼紅嫉妒,宵小之徒知道了可能會做出對你不利的事情。可是陰德和智慧沒人搶得走,最保險。而且陰德和智慧對於你的子孫和來世幫助太大了。不然,《易經》上怎麼斬釘截鐵地說: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。」

 

為什麼一般人大都「富不過三代」,而范仲淹的家族竟能興盛了八百年而不衰呢?因為一般人大都不懂得行善,而且無時無刻不在造惡念惡業,所以容易出敗家子。一出了敗家子,你再多的財富也完了。可是范仲淹不同,他積的陰德太多了。他當宰相,可是他死後,他家人卻居然沒有錢買棺材。因為他平時把所有的錢財都拿去救助貧困了。假如你也好像范仲淹先生這麼做,你的子孫也一定會發達的!行善貴在及時努力。我們大家現在就開始積陰德吧!否則恐怕會太遲了。因為生命無常,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臨,所以應該趁早修善積福。

 

今天我和諸君所談的改造命運原理比起佛經解脫生老病死的智慧,可是小巫見大巫。盼望諸君讀了這本書以後,不要就此自滿,發心去精研教典、深入經藏,你將來的成就才是不可限量的。謹在此恭祝大家法喜充滿,福慧雙修!

 

 

 

附註

 

註一:「知由善因生善果,知因惡因生惡果,惡遠惡離矣。」(涅槃經)

 

註三:「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」(詩經)

 

註四:「天難堪,命靡常。」(書經)

 

註五:「天作孽,猶有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(書經太甲)

 

註六:「作善降祥,作不善降殃。」(書經)

 

註七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(易經)

 

註八:「吉凶消長.........」(易經)

 

註十:「上帝臨汝,日監在茲。」(詩經)

 

「福禍無門,惟人自召。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,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,減算則貧耗,多逢憂患......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,奪其記算。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,言人罪過。月晦之日。竈神亦然。」(太上感應篇)

 

註十一:「非天夭民,民終絕命。」(書經)

 

註十二:「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。」(六祖壇經)

 

註十三:「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,心之念惡,即行即施,於彼受苦,輪輟于轍。

 

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,心之念善,即行即為,受其善報,如影隨形。」(忠心經)

 

註十四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(華嚴經)

 

註十八:「一切眾生,繫屬於業,隨業自轉,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。」(業報差別經)

 

註十九:「樂生莫輕小惡,以為無罪,死後有報,纖毫受之。父子至親,歧路各別;縱然相逢,無肯代受。」(地藏經地獄名號品第五)

 

註二十:「一切眾生所作業,縱經百劫亦不忘;因緣和合於一時,果報隨應自當受。」(光明童子因緣經卷第四)

 

註二十一:「業有三種:一者現受(報),二者生受(報),三者後受(報),此三種業中,一一皆有定與不定。」(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)

 

註二十二:「若人行道,常好坐禪,觀心無心,法不住法,是名大懺悔。」(宗鏡錄卷八十六)

 

註二十三:「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」(易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