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菩提心的真實義
《真心善願------靈應菩提心》
發菩提心的真實義
出自 道證法師講述《發菩提心》
一、學佛須用於日常生活
我們聽經學佛,目的是要開發出佛性來用。在日常生活中,實際運用佛法,發揮佛的精神。用佛的慈悲和智慧,使我們不但現在生活清淨快樂,同時也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,使我們永遠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。如果我們聽經和生活脫節了,這樣就失去聽經的意義,聽經聞法也枉然。如果我們學佛、念佛是一回事,日常生活遇到狀況又是另一回事,這樣就是枉費白學了。
姑且不談生死的大問題,學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問題,常常就把學佛、念佛丟到一邊,先就自己的心情、個性來發揮,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,我行我素。這樣也是枉然,和不學佛一樣。等於是時常去找醫生,甚至送禮給醫生,拿一大堆藥回家,但是卻不肯照醫生的指示服藥,嘴裡還老是說自己病重難治,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,糟蹋自己的生命。去道場學佛,就像找醫生看病;買東西供佛,就如送禮給醫生;聽經,請經本、錄音帶回家,就像拿一大堆藥回去;而不肯真正修行,就是不肯照醫生的指示服藥;又老是說自己習氣重,就是說自己病重。如果聽經學佛已經很多年,但是平常待人處世、說話行動都沒有改進,心地仍然自私,起心動念都先為自己設想,只顧自己的立場和意見,不考慮別人,這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,還沒有了解眾生和我們的關係和真相。因為,發菩提心這是學佛最重要的起點,所以,我們在這裡要用比較多的時間來說明、檢討。
二、何謂菩提心?發了沒?
菩提心這個名詞,我們時常聽到,也時常使用。譬如,做課完畢,總是迴向:“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”希望見到、聽聞到的人都發菩提心。但是,我們自己是不是知道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呢?自己到底發了沒有呢?我們總不能只希望見聞的人發菩提心,而自己卻根本沒發啊!我們共同學習“發菩提心”這個題目,主旨也就是要真正發起,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。若是沒發起、沒運用,就等於白學了。
三、“發"之妙用
講到發菩提心這個“發”字,是很妙、很有意思的。會做饅頭、麵包的人都知道,麵粉加上酵母、發粉去發酵,就會發得胖嘟嘟的。發酵了就會起變化,變得鬆柔,有空間,有彈性。發得足夠就會軟綿綿,否則就會硬邦邦。發菩提心也一樣,發了,就會變化氣質,心會柔軟,柔軟才可以了解眾生的心,產生慈悲、拔苦與樂的功能。發菩提心發得足夠,就會像海綿一樣,有空間可以含水、吸水,才能吸收佛的功德水,才能體會佛法“空”的道理,開發智慧。菩提心真的發了,心就會鬆而空靈,學習佛法才能吸收。
發菩提心的“發”,也像發芽的“發”。曾經孵過豆芽菜的人就知道,一顆乾的綠豆是不會發芽的,必須要浸足水分,才能發芽。一旦發了,它的內在就有一種力,能突破外層的殼。如果沒發,我們硬要把它剝殼也不容易,那層殼就像我們自我的束縛和執著。綠豆一旦發芽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,會出芽,會生根、長枝葉。我們仔細看,每一部分都長得很有秩序,葉脈、細紋也都很美麗。當然,這個發的過程不可以離開水的滋潤,沒有水就發不下去。發菩提心也一樣,不能離開法水的滋潤,必須每天不斷聽聞佛法、讀經、誦經。假如一天不澆水,芽的成長就會受影響。如果每天能噴些水,滋潤一下,一顆綠豆沒幾天就會變大好幾倍,營養也增加幾十倍。若是種到土裡,它就可以長得很大,令人不認得它本來只是一顆小小的綠豆。
佛法說:“因小果大”。“因”只是小小的,而“果”卻是很大。我們小小的一念心,若是有發---發菩提心,就有無限的生長力開發出來。如果是發一念要成佛的無上菩提心,結果就是成佛。我們不要小看現前這一念心。經典說,一棵樹蔭下可以停放五百輛馬車的大樹,它的種子只是像一粒芥菜子那麼小而已。
每一念心的好壞都決定我們的前途。佛法說,一念之間可以看到三世,也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能在這一念心中看見。我們仔細體會自己為什麼現在有這個念頭,它是來自過去所有的影響和累積,現在發了這個念頭,也會影響所有的未來。就如丟一個石頭到水中,由這一點產生的波動就會影響整個水面,每一個波紋都會影響下一個波紋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會善用這一念。現在心念好,未來一定好;現在心不好,未來也不好;現在真念佛,一定會成佛。
我們說“菩提心”,“菩提”這兩個字是由印度梵文的發音翻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“覺悟”。我們時常說覺悟,到底是要覺悟什麼呢?怎樣才叫做覺悟呢?“覺悟”很抽象,我們自己到底覺悟了沒有呢?
四、“覺”之內涵
我們先講什麼是“覺”。咱們中國字是很有智慧、很有道理的。這個覺悟的“覺”字,下麵是一個“見”字。這不是普通的“見”哦!不是我們看東看西的“見”;這是看見真相的“見”,甚至是明心見性的“見”。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到明心見性的程度,所以很難說出那種覺醒的“見”。只能以我們經驗過的事來做比喻,以便揣摩我們還沒有經驗的“見”,試著體會明心見性的“見”。同樣說是“見”,是有不同內容的。比如,當我們作夢時,閉著眼睛,是不是夢中也有所“見”啦?好像在看電影般。但是,一醒過來就知道那是夢。夢中所見的世界其實是假的影像。夢醒了,睜開眼睛,所見的又是另外一個世界。我們一般都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。
現在試問,同一個人在同一個地點,作夢時和清醒時所見的世界是不是一樣呢?經驗告訴我們:是不一樣的。由這裡也可以體會明心見性的“見”和我們一般所見的“見”是不一樣的。平常我們所見的真實世界,若是對比我們更覺醒的聖人來說,也像夢境一樣,並不真實,猶如做著另外一場白日夢。
所以,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覺醒,進一步睜開另外一隻智慧的眼睛,來看更覺醒的世界。若是真正大覺醒,還會有更進一步的“見”。雖然,仍是活在同一個地點,但所見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。
我們要講“覺”之前,先再談一談夢。藉由夢,仔細來體會我們的人生和世界。我們作夢時,夢中會看到人---其中有我也有別人,夢中也有各種東西和事情發生。可以說,明明是有一個世界。當時我們也看得很真,不知道所見的這一切根本是夢影,是假相。我們還以為夢中的我就是我,夢中的別人就是別人,夢中的東西就是東西。我們會把他們當作是我以外的存在,以為那是屬於外面的境界。在夢時根本就不知道那個別人啦、東西啦,所有的影像是從哪裡來的;也不知道那些人、事、物的影像,實質到底是什麼?
在夢中會把一切假相都當作是真的,這就叫做迷迷糊糊、不知又不覺。在不知不覺當中,誤把夢境當真了。把假相當真,這就不是菩提,因為菩提是“覺”啊!不知不覺就不是菩提。一般人要醒過來才知道,原來還有一種清醒的“見”,才會承認在夢中的“見”是虛妄不實在的。能發現剛才作夢,就是有點醒了。能承認自己所見的是虛妄不實在的夢境,才有初步的覺醒。
佛是由睡夢中清醒過來,更由白日夢又進一步覺醒的人。佛大覺醒所見的,才是正知正見。我們不要以為自己白天醒著就是“覺”。其實以佛的大覺悟來看,我們還像作夢般做白日夢,還在輪迴的大夢境當中。這樣講,有人可能聽了很不服氣,會說:“我明明這麼清醒,又沒有打瞌睡,你為什麼說我在作夢呢?我明明眼睛看得見、耳朵聽得見、都有感覺,你為什麼說我不覺呢?”要是說“不覺”嫌太難聽,就改說“錯覺”吧。
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,我們看得到、摸得著的物質,其實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原子組合起來的。若再分析下去,原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核、電子、中子組成。科學家把物質一步一步地研究下去,研究到最後,竟然發現那些電子、中子裡面根本就沒有實質,可以說都沒有東西存在啊!裡面根本是空空的,只有能量,就好像只有電那樣的場而已。科學研究的結論,可以說所有的物質其實都是好像電影的影像,只是有電又有個影子而已。而我們卻都將他們當作是真實的存在,不了解他們的實質是空的。閩南語在形容某一件事是事實,就說那是“唔樣耶",也就是“有影的”。這句“有影”說得很對。確實,一切的事情、一切的物質都是只有個影像而已,根本沒有實質。
覺悟的“覺”就是不把夢幻泡影當真,知道我們一向所以為真實的世界也都好像夢一樣,它的真相就是空無一物,只有影像而已。現代先進的科學已經證實,真相就是沒有東西,空空如也。這正是佛所說的“萬法皆空”。我們要了解佛經所說的“萬法皆空”這個“法”字,是包括所有的物質、所有的事情和心理等等。一切的事物、心理現象都叫做“法”。現代科學已證明佛所說的“萬法皆空”了,不過我們也仍然感覺萬法都很真實,因為所有的東西拿起來有重量,摸起來又紮實。這樣說來,豈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有錯覺嗎!可以說都對真相不覺,而這一點很少人願意承認。
愛因斯坦是現代先進的科學家,他說了一句老實話,他說:“物質來自人類的錯覺。”他研究到最後,終於承認,實在沒有東西,“本來無一物”,只是人類自己的錯覺,才看成有一堆物質而已。他能承認是錯覺,就叫做開始有“覺”了。因為一般人正在作夢,都不承認自己是在作夢。喝醉酒的人也都說:“我沒有醉。”一個人若肯承認自己剛才喝醉酒,那就是酒後清醒了。會承認作夢,就是夢醒了。
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,真相是這樣,和佛所說的一樣。所以外國一些先進的科學家都對我們釋迦牟尼佛心服口服。因為他們用一大堆機器、人力才研究出來的結果,竟然佛早在三千年前自己一個人盤腿坐在菩提樹下就都知道了,而且也在佛經中講得很清楚明白了。
佛在《心經》中早就講到“色即是空”了。這裡要說明:佛經所講的“色”就是指物質,並不是世俗所說的美色。佛經的“色”是指一般用肉眼看得到、有形有色的物質。原來有形有色的物質本體是空的,而且又不是死死板板的空,在空當中同時又現出物質的影像和用途,所以又說“空即是色”。
《金剛經》也告訴我們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
佛用這些來比喻形容,是教我們要好好覺悟體會。我們以為是真實的世界,其實就彷彿夢境、幻相,又如水泡或電影的影像,也像露水、像電。我們的人生境界就好像夢或是立體電影的影像,雖然看起來是有,也像真的,卻剎那剎那變化,虛妄不實,就如同電一樣,有作用,但是沒有實體。佛教我們要覺醒,不要認假做真,整天被假相迷惑、團團轉。夢中的境界整個都是假的,所以夢中人哪有真實的出生和真實的老病死呢?只是種種的影像看起來好像有生滅的劇情,其實本體上是空的。若能由境界中一念醒來,知道夢境根本是假的,這就是覺。道理是這樣,大家都能聽懂,但是,當我們面對境界,卻又會被錯覺迷惑,不能當下知道那只是影像,又認假為真。
台灣人表示不知道是說:“姆仔樣”——“不知影”,這句“不知影”是很有道理、很有學問的。“不知影”就是不知道境界都只是影像而已。因為不知道世上一切只是影像,當然就不知覺悟之道,所以叫做“不知道”——不知覺悟之道。不知境界是影像就是不覺,知道只是影像就是覺。因為我們“不知影”,就處處很認真,但是所認的“真”卻全是假相。若是當下能“知影”,知道眼前都是影像而已,不被迷惑,就是知“道”——知曉覺悟之道。“知道”就是“菩提”,“菩提”就是要有“知影”的智慧。
我們活在這個世間,整天都忙著處理很多人事。如果完全不覺知那些都是影像,只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團團轉,這就不是“菩提”。假如能由不覺和錯覺當中,發起一念心要覺醒,要了解真相,不要被假相迷惑,這就是一念發菩提心。發心要和佛一樣,有覺醒的正知正見,發心要睜開另一隻覺醒的眼睛,恢復本來的覺性,這就是“發菩提心”,要覺醒了。
“菩提”是“覺悟”,以上我們是講“覺”,下面講“悟”。
五、“悟"之內涵
“覺悟”這個“悟”字,左邊是“心”字旁,右邊是個“吾”字。“悟”的意思就是“我的心”,悟就表示真正承認、了解一切原來都是我的心。有一部經叫做《大日經》,《大日經》用一句話解釋“菩提”,叫做“如實知自心”。“如”就是如同的“如”,“實”就是實實在在的“實”。“如實知自心”就是實實在在、完全明白自己“心”的真相,也知道世間一切的境界就是我自己的“心”。世間的一切人、車子、土地、天空、星球、太陽都是我的“心”所變現的。喔!這一件事情實在是很難被相信承認的。
我們再用“夢”做比喻來說明。夢中有山有水、有人有鬼、有生又有死。當在作夢時,都捲入夢境而迷惑不知,哪裡會承認夢中那個鬼就是我的“心”變的呢?哪裡會了解夢中那顆石頭就是我的“心”變的呢?必須要覺醒之後好好體會才能承認:所有的夢境都是我自己的“心”所變的,所有夢中的角色、佈景和劇情都是我的“心”自導自演,彷彿自己拍片又自己觀賞受用。
覺醒時能承認夢是我的“心”變出來的假相,但是下次再作夢又會迷惑,仍然不知道夢中的世界都是我的心投射出來的幻影,不但沒發覺那些都是假的影像,也不知道影像的本體就是我的“心”,這樣就是不覺又不悟。有覺悟就會當下覺知那是影像,也承認那是我的“心”所變的。
而我們凡夫沒有覺悟,都錯覺把影像當真,也錯覺境界都是我以外的存在,所以就不能運用“心”來轉變境界。比如現在有個人來罵我們,罵了老半天,我們會不會想到他是我的心所變現的影子來引導我覺悟呢?我們可能都會想,那個人既無理又無聊,所以就和他吵起來,或者是不想理他。這就是把他當作是外面的境界,也就是不承認、也不覺悟他就是自己的心影,所以才會和自己的心影鬥爭。
以前,有人看電視,看到扮演奸臣的人很可惡,越看越生氣,拿起拐杖就朝他打下去,結果是打壞了自己的電視機。同樣的情形,我們和眾生鬥爭,也等於傷害自己的心影,結果是打壞自己的心影機,障礙自己的佛性,不但使自己不快樂,也不能成佛。反過來說,我們對眾生慈悲,就是對自己的心影慈悲,結果當然是自己得利益呀!所以說,菩提是覺悟到——“原來一切都是我的心啊!”
由這覺悟的智慧,自然就會行出慈悲,自然而然就愛護眾生,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心影,不會自找麻煩。所以菩提就是有智慧的慈悲,不是世俗感情用事的慈悲。
六、“真空妙有”的道理
我們以油燈作比方來說明菩提。菩提這盞大油燈,它的燈油是大慈悲,它的燈芯是大願力,它所點出來的光是大智慧,遍照一切。菩提就是慈悲、智慧、願力的結合,缺一不可。他們是一體不可分的。菩提是有智慧的慈悲,又是有慈悲的智慧,再加上堅定的願力不斷去實行,這慈悲、智慧、願力的結合就是菩提。
接著再簡單介紹菩提所覺悟的內容與道理。也就是要明白“萬相皆空”,而當中仍有因果定律存在。了解這層道理才不會誤會“空”,以為既然是空就沒有因果報應了,於是就胡亂造業,結果受果報時又空不了,那就真苦了!或者只執著空的一邊,而不肯度眾生。能了解這道理,才會有智慧又有慈悲、願力。
有智慧就是:一方面了解世間一切如夢境,是“心”變出來的空影像;另一方面又可以領悟,就如電波和電視的影像之間有一定的轉變規則,我們的心念和影像之間也有它變化的因果規律。影像雖然是假的,但互相之間的轉變也有因果道理存在,因果律又是絲毫不差的。
菩提就是:要有知道是空,又知道有因果的智慧;還要有慈悲心,能善用種種假相來度眾生,發揮功能。並且也善用我們這身體的假相修行,來體會宇宙真相,圓滿佛道。
為了方便記憶,我們簡單把上面所講的道理叫作“知影”又能夠“善用影”來度眾生。度眾生也就是度自己的“心影”都成佛,自己所有的“心影”都成佛了,當然就是自己成佛了!這樣叫作“知影”又“善用影”來“度心影”。比如:電視上有很多弘法的節目,電視節目當然也只是影像啦!但是善用那些“影”就可以度眾生啊!不止是電視的影像,世間一切的事物也都是影,能夠善用影就能度眾生。
前面講到假的影像當中也有變化的規律存在,也就是說本體雖然都是空的,為什麼會顯現這種影像而不是顯現另外一種呢?這其中當然是有道理存在的。
比如:我們種的是蕃薯,就會現出蕃薯葉的影像啊!若加施肥又加灌水的影像,它的葉子就會顯現較大、較青翠的影像。當然蕃薯乃至葉子、花都是影像,但是這些影像之間也有因果的原則,因緣若是改變,果就會改變。所以說萬相皆空,蕃薯也是空啊!但是蕃薯的假相變化也離不開因果定律。所以種蕃薯也要照因果道理來種,否則就不能利益眾生。如果要種蕃薯,卻拿石頭去種,當然因果不符囉!
再以電視的影像來比喻,如果電視台沒有播放某種電波出來,就不可能現出相應的影像。所以影像也是有因有果啊!同樣的,我們如果沒有放出某種的心電波,當然就不可能現相應的影像和境界。所以,我們出門去,如果被汽車噴黑煙,也要了解一定是自己的心有噴黑煙的電波放射出去,才會感應現出這種境界。什麼叫做心在噴黑煙呢?
我們生氣啦、貪心嫉妒啦!種種不平不滿的心,都像是噴黑煙污染心靈。有這種噴黑煙的心念電波,當然就會投射出噴黑煙的影像。
再來體會:白米的假相要怎麼變成「飯」的假相呢?這當然也有原則。若知道原則,就叫會煮飯。再說白米的假相要怎麼變成焦黑鍋粑的假相呢?這也是有原則的。你如果喜歡吃焦黑的飯,當然就照燒焦的原則去煮。由本體來講,當然白米本體是「空」的,飯也是「空」,鍋粑也是「空」。但同樣是「空」,又有白米、白飯和鍋粑等不同的假相。假相為什麼有差別?其中也有因果存在呀!我們必須要懂得因果道理善用心,不可以說:「啊!反正都是『空』的。」所以輪到我們煮飯,我們就隨便煮,煮得焦黑,讓大家餓肚子。這就是沒有菩提心的智慧和慈悲,不知道「萬相皆空」卻有因果律存在。假如我們不善用心,常去現焦黑的鍋粑影像,讓人沒得吃、餓肚子,當然以後因果回報,絲毫不差,自然也會沒得吃,又餓肚子。有人聽了以上的道理,感覺很為難。就問說:「這佛法,一下子說『空』,一下子又說『有』,到底『空』和『有』在生活中是要如何運用呢?」
七、知影、善用影、度心影、不留影
關於「空」和「有」的運用,祖師教我們一個原則,就是對待眾生要由「有」來體會,對待自身要由「空」來體會。下面我們先用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來體會這「空」和「有」的運用原則。
我們知道「觀世音菩薩」又有一個翻譯叫作「觀自在菩薩」。「觀自在」就是祂對自己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用智慧看清楚自己身和心原來都是空的,既然是空就沒有痛苦了!
所以《心經》上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但是,祂對眾生是「觀世音」,眾生有什麼苦難,祂就循聲去救苦救難,由「空」變現出無限的功能。所以觀世音菩薩對待眾生是用「有」來行出慈悲。
假如眾生遇到大火災,很困苦,菩薩可不會在旁邊很自在地說風涼話,說:「反正萬法皆空,那火是『空』,人也是『空』,火燒人燒光光也是『空』,管他去,我自在就好了!」若是這樣,就變成偏一邊的「空」,這樣的「空」既沒有慈悲,又沒有功能,可以說只有取到「惡」的作用,所以也叫做「惡取空」,也就是取到「惡」的一面的「空」。如果執著這種「空」,因果是很壞的,好像墜入「空」的萬丈絕谷。
因此請大家特別注意,這「空」的道理不可以錯用,若是用錯了,執著偏一邊的「空」,結果呢,會比執著有假相、有因果還更壞。其實真正深入的「空」,是了解可以由「空」很巧妙地變出種種假相、善巧方便來產生無限的功能度眾生,叫做「真空妙有」。
就好像「電」,雖然不可捉摸,但是它通入電飯鍋可以煮飯,通入錄音機可以錄音,通入電燈泡可以放光。觀世音菩薩的功能就好比這樣,眾生有什麼需要,祂就現什麼影像,但是祂本身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所以很自在。這就是有菩提心的智慧,又有慈悲和救度眾生的的願力。我們說菩提心,就是這三者的結合,缺一不可。單偏「空」的一邊就沒有慈悲,單偏「有」的一邊就沒有智慧,這都不是菩提心。
平常與人相處要由「有」來體會,要知道本體雖然是「空」,但眾生還沒有覺悟,所以都認假做真,就覺得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真有痛苦。因此,我們要學習「將心比心」去體諒眾生。既然大家都執著「有」身體,就和我們一樣,也「有」種種感受,「有」種種思想、心情。身體的感受、思想心情雖然都是幻化的,但是眾生猶如夢中不知夢,所以都會執著、會痛苦。對眾生來講,種種痛苦都很真實啊!所以我們要好好體諒,善用因果的道理,幫助他離苦得樂,這就是慈悲。以慈悲心念佛,才會和阿彌陀佛的慈悲光相應。
另一方面,對自己,要用「空」的智慧來超越痛苦。仔細觀察自己,由小時候到老,每一剎那都在變化,哪一個才是「我」呢?身心變化根本是「空」,只是假相的連續而已,所以不必要太在意。為了假相去起惡心、造惡業,又受苦報,不是太冤枉了嗎?我們要覺悟「空」的真理,不但不要被假相迷惑,整天忙著追流行,反過來要善用「假相」,修行覺悟「真相」,才是智慧。這樣念佛,就會和阿彌陀佛的智慧光相應。
如果我們用反了,對自己,反而執著「有」的這邊,每天都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啊!執著要吃什麼才好!要穿什麼才漂亮!執著這身體太累了、太冷太熱啦!越執著就越痛苦。而且又執著自己的心,是愛怎樣、又不愛怎樣。很在乎別人對我有沒有尊重,有沒有傷害。像這樣把焦點放在自我,一直執著自己「有」身心種種變化,就如作夢作得很累,不知道它實在是「空」的,這樣就苦得很冤枉,這就是沒有智慧、沒有覺悟啊!
前面說,對眾生要用「有」的道理去體諒他們,發揮慈悲心。而在對眾生慈悲的同時,自己心裡也有智慧,很清楚一切是「空」,所以不會執著自己是在做什麼功德,做得多辛苦、多疲勞,也不會想得到什麼回報。也就是會用一種“無所得”的心去行出大慈悲。這就是佛法的「般若智慧」。「大悲心」和「無所得心」就是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所講的兩大要點。
我們不要說得太深奧,只講日常生活就好。比如說:我們自己要了解麵粉的本體是「空」的,不要執著食物的假相。但是我們對眾生,要體諒他有他的苦衷。同樣的麵粉,要給牙齒不好的人吃,就要做成柔軟的麵包或泡麵茶;若是有牙齒,愛吃鬆脆的人,就可以做成脆餅;愛吃麵的人,我們就可以做成麵條;愛吃水餃的,就做水餃。這就是由麵粉的「空」變現出種種的假相,善巧方便,利益眾生。
恩師上懺下雲法師,時常教我們要「依體起用」——依照本體「空」的道理,但是要曉得生起種種的善巧運用,不要拿小的引磬槌,去敲大磬,也不要拿大的磬槌,來敲引磬。再比方,鐵鎚和剪刀都是「空」的,但是你若要釘鐵釘,拿剪刀來釘,或者要剪指甲卻拿鐵鎚,這就是用得不對。我們再以不同大小的湯匙來比喻,雖然湯匙是假相,本體同樣是「空」,如果現在要舀大鍋的湯,我們拿一支小小的咖啡匙讓他去舀,就使他不方便,這就是對他不慈悲,也就是不會運用假相。必須拿大的湯勺給他,假相的運用才對,才能發揮慈悲的功能。這「空」和「有」的道理,如果懂得運用就可以生出很大的功德,發揮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。如果不會運用,顛倒使用,就會生出很大的問題,危害也很大。
舉個例來講,我們不可以說:「反正什麼都是『空』啊!」,所以別人到你家,你就拿一碗大便出來請人吃,還說:「反正飯和大便都是『空』,而且你吃下去的飯,也是變成大便,不如直接吃大便就好了!」假使你真的證到「空」的境界,看東西都看到本體是「空」,知道大便只是假相而已,本體也是「空」,都不會起執著,那麼應該你自己吃就好了,不要拿給還沒有證到空性的人吃。因為對方眾生,如果還沒有證到「空」,一定會執著假相,我們如果這樣做,就會讓他痛苦。要了解眾生是我們自己的心影,若讓眾生痛苦,就傷害自己的心影。讓自己的心影痛苦,也是沒有智慧,才會不了解眾生的程度。讓眾生痛苦,是沒有慈悲。我們請人吃的東西雖然是假相,這是不錯的;但是假相也是有因果,又有規律的,這一點大家要記得。
再舉個簡單的例來講,比如說,有人傷害我們、得罪我們,我們就要想:「這個身心是假相、是『空』的,所以不要緊,不用生氣、痛苦,也不用罣礙。」有這種「空」的智慧,自己就會快樂。但是反過來,如果我們做錯事去傷害人、得罪人,就要了解對方的痛苦,必須要好好去向對方懺悔、賠罪,這樣才能拔苦與樂、互相快樂、世界和平。如果把「空」和「有」用反了,當自己做錯事、傷害別人的時候,就安慰自己說:「反正它是『空』的!不要緊、不要執著。」但是當別人傷害我們時,卻說:「我的痛苦很要緊。」如果這樣,就變成大家都很痛苦,世界也會大亂。我們要了解因果的法則是不空的,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,我們如果這樣對人,人家也會這樣回報。
再舉個例來說,車子是「空」的假相,我們人也是「空」的假相,假如開車去撞到人,為什麼不可以說:「反正都是『空』的,『空』的撞到『空』的,那有什麼要緊呢?」這就是又把「空」和「有」顛倒使用了!我們先要體會自己的程度,如果我們被車子壓到,斷了一隻腿,到底是會痛,還是不會痛呢?是感覺要緊,還是不要緊呢?如果我們會痛苦,又覺得很要緊,就是還沒有真正體會到“空”的道理,所以才會執著假相。別人的程度也是和我們一樣啊!他還沒有證到「萬法皆空」,當然他也會執著假相,假相的腿斷掉了,也是會痛、會苦的,他當然覺得很要緊。所以我們必須體諒眾生,用「有」假相、「有」因果、將心比心去處理;不可以說:「反正他是『空』的,他的手腳斷光光也不要緊。」你如果真的程度很高,這種話也只能對自己講而已。比如說:人家撞到我們,我們可以當下知道:「啊!我的身體都是假相,假的腳、假的手,斷掉不會痛、不會執著」這樣是最好。你如果能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當然就不會痛苦,就「度一切苦厄」了。
以前,上開下參老和尚,和一群人出去行腳,走過載砂石的大卡車旁邊,剛好卡車的石頭都掉下來,就把他壓在下面,人家找到他的腳拇指才將他救出來。他一爬起來第一句話就問:「大眾平安否?」他都沒有說他自己怎樣。後來,大家送他到醫院檢查,才發現內臟全部碎掉,但是他都安詳自在。醫生感覺很奇怪,問他說:「你可有感覺怎樣?」他就笑笑回答說:「好像脫掉一件衣服一樣。」而且還要爬起來打坐。他是一位真正體悟「空」的修行人,所以內臟碎了,只覺得像脫掉衣服一樣。他是用「空」的道理來對待自己,但是他起來的第一句話,問:「大眾平安否?」就是以慈悲心,用「有」的道理來對待大眾。而且,他在很早就預言,他自己的往生會和石頭有關係。他念佛很自在。在他八十三歲那一年,他寫了一首偈,連自己往生的時間、日期以及助念的人數都早就寫好了。為什麼他可以預先知道呢?就是因為有「因果不空」的道理。
以前曾經造那個業,所以在業緣成熟時會現出回報的影像。不過他已經念佛修成就了,可以真正體悟到「空」,所以受到果報時,他都沒有痛苦,當下知道這是假相,不會執著假的身體。而且念佛,照著願力去極樂世界,很自在,在這一生就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。他很懂得自在運用「空」和「有」的道理,和菩提心完全相應。
下面再舉一個例來講。有人說:「反正動物都是『空』的,是假相而已,所以,如果吃肉也是吃一些假相,那有什麼要緊呢?何必那麼執著吃素食呢?」這一種的講法也是把「空」和「有」的道理用反了!假如我們已經有這樣的程度,那麼要吃肉就割自己的肉來吃就好了,反正自己的肉也是假相啊!割自己的肉豈不是比較方便嗎?何必那麼麻煩吃動物的肉呢?沒有證到空性的眾生,一定會執著假相,被割肉時一定會痛苦。我們要將心比心,體諒眾生,他們的痛苦和我們是完全一樣的。眾生是我們的心影,對眾生慈悲,就是對自己慈悲;傷害眾生,實在是傷害自己。
我們前面說過,雖然是假相,但是心念和假相當中的變化,也是有原則、有因果的。我們的心念電波會投影出種種的假相,而且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。因此,我們的心電波發射出去,是發射出「吃肉、殺生」的心電波,這樣的電波也會反射過來,顯出假相。顯出什麼假相呢?顯出「別人要來割我們的肉」,或者「要來吃我們的肉」這樣的假相。就好比醫生宣佈說「我們必須開刀」,或者「兇手要來殺我們」,這些也都是假相。問題是當我們被人家割肉的時候,能不能當下知道那是假相?能不能不痛苦、不執著呢?
《無量壽經》教我們: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大家嘴巴同樣念阿彌陀佛,各人的存心是不一樣的。存心不同,心電波發射出去,方向、頻道就不同。必須要「發菩提心」,發起要和阿彌陀佛相應的覺悟、智慧和慈悲。要了解「阿彌陀佛」翻做中文是「無量覺」,就是「無量的覺悟」。意思是,面對無量的境界都能覺悟——知道是假相,不會被境界拖著轉;而且也覺悟,境界是自己的心所變現的。
如果只是嘴裡念佛,心都迷迷糊糊、不知不覺,時常被境界迷惑,這當然和「無量覺」是不同頻道的。在日常生活無量的境界中,隨時都要念「阿彌陀佛」,就是在提醒自己——不要被迷惑,要「覺悟」,要「知影」,回歸到我們清淨的佛性。若是心沒念佛,就會跟著眼前的假相團團轉。如果回心念佛,就是「覺悟」,就是菩提心起作用,使我們明白假相和因果,又善用假相。
阿彌陀佛是我們本性無量的光明、無量的壽命。無量光明裡面,當然含有智慧光,也有慈悲光。我們若發菩提心,老實誠心念佛,心電波就和佛的頻道相應。當下,本性的光明就顯現出來,接受到佛光的照耀,也開發出智慧和慈悲。
八、發菩提心與往生西方的關係
「菩提心」簡單地講就是「覺悟的心」,是想要成佛,和佛相應,甚至是要和佛一模一樣的心。以前,我在當醫生時,曾經親近過上廣下化老法師,學習菩薩戒。老法師很慈悲,當時他應我們的祈求,請諸位菩薩比丘為一位阿甘菩薩和末學兩個人,在美濃 雷音寺辦了一個傳授菩薩戒的受戒儀式。老法師開示我們:「學佛、持戒,最重要有三點:第一點、就是發菩提心。第二點、也是發菩提心。第三點、還是發菩提心。」後來,我經過很多的困難和挫折,才了解他老人家為什麼這樣講。因為我們假如沒有「發菩提心」,「再發菩提心」,「又再發菩提心」,學佛的路上時常會走不下去。世間的種種痛苦和困難,都可能使我們灰心!當頹喪時,就想到他老人家,拄著一根拐杖,很堅定地向我說:「第一、發菩提心。第二、發菩提心。第三、還是發菩提心。」老實說,有時候也會發不出來、走不下去,但是想到他老人家,行動很困難,撐著拐杖也還要走下去的心,我也只有擦擦眼淚再發心、再走下去。
《無量壽經》告訴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管是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都應該要發無上菩提之心。這句「發無上菩提之心」很抽象,大家都若有若無,時而有,時而無。到底我們是不是真的發心了呢?我們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,具體上是不是和菩提心相應呢?這就得好好對照菩薩戒來檢討。並不是口頭上講「我發菩提心」就算數了,而是必須在言語、行為上有相應的表現,才算是真正發菩提心。假如平常生活都和菩提心不相應,卻希求臨命終時能忽然和佛相應,這樣的機會雖然有,但畢竟不多,所以還是要平日用心。
我們凡夫每天都在用這個心,卻不知道心的真相;好像會作夢,卻不知道夢從哪裡來,也不知道夢的真相,又夢得醒不過來。所以我們平常用的都是糊塗不覺的心,並不是「如實知自心」的菩提心。要覺醒,才能實在知道自己「心」的真相。
下面再用看電影這件事來比喻。一個迷而不覺的人看電影,只能看見銀幕上的假相,心情隨著劇情糊塗地起起落落。而另外一種人,不但能看到影像,也能看到影像後面的銀幕,及影像的來源、光線的來源。同樣是看電影,他對來源很清楚,所以不會被影像所迷惑,而能得到啟示,這就是覺醒的人。佛是覺悟者,學佛就是要學習覺醒,不要被眼前的假相迷得團團轉,不知回頭。我們念佛,念阿彌陀佛,就是在提醒自己要回頭、覺醒,由眼前變化無常的影像當中回過頭來,回到自性本源的真相。在日常生活中,練習睜開我們智慧的眼睛去看真相。念「阿彌陀佛」,就是當下睜開智慧的眼睛,不要再做白日夢,一直被眼前的假相所迷惑。
「菩提」這個詞,很不容易用語言來形容,就好像溶入水中的鹽,我們吃了就知道,滋味鹹鹹的,一定是放了鹽,但是卻看不到鹽的形狀。假如有一個人,從來都不知道鹽是什麼,也不曾吃過,那我們用言語要描述到讓他聽得懂是很不容易的;必定是要吃過了,才會真正知道。「菩提心」也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