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休居士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

2012-03-11 16:12

 

《真心善願------靈應菩提心

 

 

 

 

裴休居士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

 

 

 

 

*勸發菩提心文序 終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門 宗密 撰記)

   

發菩提心者。崇德、廣業、虛心、外身、圓覺之謂也。自非達恢廓之道。稟仁恕之性。懷遠大之志者。其誰能發斯意焉。豈其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。佛法衰末。世人少信。時有儒門上士、河東裴公而當此仁。吾與裴公交佛道久。已知其入佛門、到佛境。及覽勸發菩提心文。知其為佛使、行佛事。吾為佛子。寧不感之而踴躍乎。凡歸佛者。可寶之為龜鏡。然佛門難入。失在偏邪。佛境難到。失在怠速。心外求法。或身中計我。邪也。唯尚理性。或但宗因緣。偏也。持解迷行。或沉空住寂。怠也。勞形苦神。而克期待證。速也。今裴公所得、所行、所演、所勸。僉異於是。所謂洞了自心。德等於佛。非心外求也。洞了形識。空如幻化。非自計我也。真如本覺。是其所宗。非但緣也。四諦六度。是其所弘。非唯性也。禮供贊念。率身勵人。非速行也。福智悲願。孜孜是務。非沉住也。氣和神適。乘緣應事。非勞苦也。以時消滅。為而不待。非求證也。如是備眾德、離諸病。非入佛門、到佛境。何耶。吾久同其願、又覽其文。詠歌不足、故輒為序。今而後、有欲入佛門、造佛境者。宜信受奉行。

 

*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 唐相國 裴休 述)

  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有能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我願生生常為道俗。同宗同趣。同願同求。同運大悲。同修大智。遞相輔助。直至菩提。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有能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我願生生常同淨業。各領眷屬、分化眾生。龍華會中、同受佛記。廣修大願。直至菩提。

初明菩提名義
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此云無上正徧知覺。(無上者。究竟也。正者。如理智。徧者。無量智。正覺。知真俗智。)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。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。既慕如來永離諸苦。自悲己身久失大利。慨然奮發。將求佛身。即是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。

次明菩提心體

既發菩提大心。須識菩提心體。夫菩提心體。不從真心發。無由得至菩提。故須揀擇分明。方是正因法行。且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身者。是地水火風假合之身。旋聚旋散。屬無常法。非我身也。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心者。是緣慮客塵虛妄之心。乍起乍滅。屬無常法。非我心也。我有真身、圓滿空寂者是也。我有真心、廣大靈知者是也。(圓滿者。法身無量功德、本自具足也。空寂者。法身離諸色相、永無動搖也。廣大者。真心體兼法界、包含虛空也。靈知者。了了分明、鑒照清徹也。 )空寂靈知。神用自在。性含萬德。體絕百非。如淨月輪。圓滿無缺。惑雲所覆。不自覺知。妄惑既除。真心本淨。十方諸佛、一切眾生。與我此心三無差別。此即菩提心體也。捨此不認。而認自身妄念。隨死隨生。與禽畜雜類比肩受苦。為丈夫者豈不羞哉。既發無上道心。當行大丈夫事。起三心。立五誓。修一切助菩提法。以諸佛為師。以菩薩為侶。以六道眾生為眷屬。以生死煩惱為園林。誓盡未來濟拔度脫。是則名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。

次明三心

一者大悲心。既悟自心本無生滅。遂悲六道枉受沉淪。己雖未證菩提。且願眾生解脫。(即經云菩提心。己雖未度。願度未度。老子云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。儒家云。仁者博施濟眾。先人後己。三教皆同。)於是廣發同體大悲。盡未來行四攝法。攝彼眾生。皆令歸真。同成佛道。此即大悲心也。二者大智心。既興大悲。誓度群品。品類既多。根器不同。即須廣事諸佛。廣學妙法。一一證入。轉化眾生。此即大智心也。三者大願心。既欲廣度眾生。遂興廣大悲智。然心雖本淨。久翳塵勞。習性難頓銷除。法器須資磨練。自慮輪迴諸趣。不遇佛法勝緣。故發大願。備修萬行。行願相資。猶如車翼。運行不退。直至菩提。此即大願心也。(華嚴經云。菩提心燈。以大悲為油。大願為炷。大智為光。)然三心之中。大願為主。常持悲智以度群生。故初發心。必先起願。華嚴行願經云。若人臨命終時。最後刹那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。一切親屬悉皆捨離。一切威勢悉皆退失。一切財寶無復相隨。唯此願王不相捨離。常為引導。直至菩提。是故汝等聞此願王。莫生疑念。(華嚴最後普賢所說。定非虛妄。依此修行。)

次明五誓

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。二者福智無邊誓願集。三者佛法無邊誓願學。四者如來無邊誓願事。五者無上正覺誓願成。持此五誓。念念運心。無有間斷。是為具菩提大心。是為持菩提心戒。三心五誓。重疊相資。佛佛道同。不過於此。即是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。

次勸常持菩提心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既已發菩提大心。修菩薩妙道。至誠普啟諸佛。一心普攝眾生。行住坐臥。常持此願。不欺誑於六道。不失信於如來。廣設津梁。護持教法。彌勒座下。皆證無生。千佛會中。俱為導首。能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度脫眾生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度脫一切眾生。普令入佛知見。黑暗岸下。為作明燈。生死海中。為作船筏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積集福德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於悲田敬田。積集福德。亦捨內財外財。成就萬行。本為眾生修道。須資福德勝緣。令無私己之心。欲受天人之報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修學佛法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修一切佛法。窮一切教門。四無量心。六波羅密。法義深淺。因果有無。性相二宗。頓漸二教。悉皆通達。開導眾生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親事諸佛善知識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承事諸佛。一切諸大菩薩。諸善知識。見善知識。情無厭足。事善知識。心無疲懈。聞善知識所有教誨。欣樂順行。常學善財童子所行之行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修唯求佛果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常願當來作佛。不起二乘之心。願普與一切眾生同體速成正覺。所修善果。一一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所勸眾生。一一令發無上道意。常修寶海梵志廣大悲願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結菩提道俗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與同發菩提心道俗。生生世世 不相捨離。同願同心。同行同德。各修定慧。分化眾生。或為兄弟。或為師長。迭相勸發。彼此護持。一人失路。即同拯拔。一人證道。即共歸依。永無厭倦。不相捨離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次勸通圓頓經典

普告大眾。若僧若俗。既已發菩提大心。運菩提大行。若不徹菩提心 體。未合菩提法源。雖已發心。必滯權小。故須先悟圓明淨覺。本無無明。幻翳空華。俱非實體。遠離執取。平如虛空。常於寂照心中。流出廣大悲智。如此則不滯諸相。不墮二邊。始為菩提正因。方免枉受勞苦。若金剛圓覺、簡妙通明。華嚴涅槃、廣大具足。倘同我志。並望通經。

次明一切助菩提法

寶海梵志勸無量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取佛世界。皆得受記。復勸三億弟子令其發心。中有一人。名曰樹提。白言。尊者。云何菩提。云何助菩提法。云何菩薩修行菩提。云何繫念得於菩提。爾時。其師報言。菩提者。即是菩薩之所修集四無量藏。所謂無盡福德藏。無盡智藏。無盡慧藏。無盡佛法和合藏。是名菩提。如佛所說助菩提法。所謂攝取清淨度生死法門。善男子。捨財是助菩提法。調伏眾生故。持戒是助菩提法。隨其所願得成就故。忍辱是助菩提法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故。精進是助菩提法。具足一切諸事故。禪定是助菩提法。其心當得善調伏故。智慧是助菩提法。知一切諸煩惱故。多聞是助菩提法。得無礙辯故。福德是助菩提法。一切眾生之所須故。思惟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斷疑故。慈心是助菩提法。成就無礙心故。悲心是助菩提法。教化眾生無厭足故。喜心是助菩提法。於正法中生愛 樂故。捨心助菩提法。成就斷於愛憎故。聽法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滅五蓋故。出世是助菩提法。捨除一切世間故。阿蘭若是助菩提法。滅不善業故。隨喜是助菩提法。 增長善根故。念處是助菩提法。分別身受心法成就故。正勤是助菩提法。離一切不善法、行一切善法故。如意足是助菩提法。成就身心輕利故。諸根是助菩提法。摧毀一切煩惱故。覺是助菩提法。覺如實法故。六和是助菩提法。調伏眾生令清淨故。是名攝取清淨度生死法門。如是修行。即繫念得菩提也。如是等菩提心。今應生欲。是道清淨。是道無漏。是道正直。是道安穩。汝等應當專心作大誓願。取莊嚴佛土。隨意所求。(莊嚴佛土各各不同也。或取淨土或取穢土。具在悲華經中。)

次明菩提四懈怠法

寶藏如來告毗舍那無垢言。菩薩有四懈怠。若菩薩成就四法。於生死獄受諸苦惱。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等為四。所謂下行、下伴、下施、下願。云何下行。或有菩薩破口身戒。不善護業。是名下行。云何下伴。親近聲聞及辟支佛。共與同事。是名下伴。云何下施。不能一切捨諸所有。於受者中心生分別。為得天上快樂故。而行佈施。是名下施。云何下願。不能一心願取諸佛淨妙世界。所作誓願不能調伏眾生。是名下願。(出悲華經)

次明菩薩四速疾法

復有四法。菩薩成就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一者能持禁戒。淨身口意護持法門行。二者親近修學大乘之人。與共同事。三者所有之物。能一切捨。以大悲心施於一切。四者一心願取種種莊嚴諸佛世界。亦為調伏一切眾生。是名四法。(出悲華經)

次明發菩提心功德

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。佛子。菩薩初發菩提心。所得功德其量幾何。法慧菩薩言。此義甚深。難說、難知、難分別、難信解、難證、難行、難通達、難思惟、難度量、難趣入。雖然。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。佛子。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。供養東方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。經於一劫。然後教令淨持五戒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。此人功德寧為多否。天帝言。此人功德。唯佛能知。法慧言。此人功德。比菩薩初發心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分不及一。百千分不及一。如是億分。百億分。千億分。百千億分。那由他億分。百那由他億分。千那由他億分。百千那由他億分。百萬那由他億分。乃至優波尼沙陀分。亦不及一。佛子。且置此喻。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。供養十方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。經於百劫。然後教令修十善道。如是供養經於千劫。教住四禪。經百千劫。教住四無量心。經於億劫。教住四無色定。經百億劫。教住須陀洹果。經於千億劫。教住斯陀含果。經於百千億劫。教住阿那含果。經於那由他億劫。教住阿羅漢果。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。教住辟支佛道。是人功德寧為多否。天帝言。此人功德。唯佛能知。法慧菩薩言。此人功德。比菩薩初發心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。何以故。一切諸佛初發心時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。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。發菩提心。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。教住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。教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故。發菩提心。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。為充徧一切世界故。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。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。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。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。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。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。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。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。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。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。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。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。當得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。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。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。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。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。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。何以故。以是發心當得佛故。應知此人。即與三世諸佛同等。即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。即與三世諸佛功德平等。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。初發心時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。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。即能震動一切世界。即能光照一切世界。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。即能嚴淨一切世界。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。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心。即能入法界性。即能持一切佛種性。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。此初發心菩提不於三世少有所得。若諸佛、若諸佛法。若諸菩薩、若諸菩薩法。若獨覺、若獨覺法。若聲聞、若聲聞法。若出世間、若出世間法。若眾生、若眾生法。唯求一切智。於諸法界心無所著。是名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。(出華嚴經發心功德品。此約初住菩薩說。今凡夫位中。是初發菩提心。至初住位中。是成就菩提心也。)

次通凡聖差別疑

或曰菩提大心。聖賢境界。固非凡夫淺識所能造擬也。故菩薩初住。發大心。便能遊歷十方。廣作佛事。今以大法勸諸凡夫。無乃根器不同乎。對曰。不然。凡聖同源。本無差別。一念迷倒。自取沉淪。若悟性本圓明。便與諸佛平等性上起菩提心。以此修行。即為菩薩。(菩薩者大心眾生也。)何苦自薄。而謂凡夫隔絕哉。且凡夫位中。三毒為本。今既誓捨財寶以化眾生。雖未盡行。自然少貪。誓行四攝以化眾生。雖未盡行。自然少嗔。誓修定慧以度眾生。雖未盡證。自然少癡。三法在心。便成法器。所以菩薩不斷煩惱。唯興大悲。威德法門。誠不虛設。又何疑而不為哉。且凡夫發心。是初發菩提心也。初住發心。是成就菩提心也。若待初住方發此心。初住之前當修何法。除此菩提正路。盡為生死因緣。但至輪迴。何由證入。故釋迦如來從初發心。即於無量生中。事無量諸佛。一切佛所發菩提心。直至燃燈佛前。方受遠記。寶藏佛會始號大悲。固須千百生中方得成就。所以勸諸道俗。學我本師世尊。無以纔辨教門。便為甚深法藏。粗識心性。定言無上菩提。須度一切眾生。須求一切種智。賢劫千佛。皆種善根。自然福智弘深。永作世間導首。普願大眾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。與我有緣者見此文當發菩提心。欲發心時。請先隨力捨財物。或投一齋。供養三寶。或畫一像。精進道場。然後依此正文。虔發大願。(凖賢劫千佛經。一一佛於因地遇佛時。皆先以財寶乃至柳枝淨水等供養世尊。然後發菩提心。悲華經寶海梵志勸無量人天發菩提心。先令以物獻佛。然後啟願。佛佛道同。故須遵稟。)啟發之後。念念運心。便為成佛正因。宜自深加喜慶。道俗不乖於法侶。山川豈礙夫真智。幸因路人。垂示姓字。

 

開成三年六月二十日綿州刺史裴休記

 

勸發菩提心文(終)